天天讯息:英文媒体争相报道“温哥华相亲角”,本地人高呼活久见!
还记得半年前的一则在华人论坛爆火的帖子吗?本拿比中央公园惊现“相亲角” ——啥是相亲角,相信所有华人都懂,简言之就是“爸爸妈妈带着孩子的简历,帮孩子找对象。”
(相关资料图)
当时加拿大虽然已经解封了一段时间,疫情还是反反复复,但华人家长们的热情却不减,还把相亲角发展到了其他大温城市。
相亲角一般会在周末营业,在当时除了火遍华人论坛外,还引发了一些华人媒体的报道,比如《星岛日报》。
只不过,相亲角并没有呈燎原之势,而且相亲角上的内容、标牌基本是纯中文,也没有吸引外媒的注意。
本以为相亲角就此“黯淡”,没想到近日本地英文媒体争相报道“本拿比相亲角”!看来这一次,相亲角是真的火了!
在报道相亲角时,英文媒体使用的词语是“Chinese-style matchmaking”,直译一下,就是“中国式牵线搭桥”,说实话翻译的还是挺准确的。
这倒也不是对中国有什么偏见,放眼全球,这种找伴侣的方式,恐怕真的只有中国才有吧,如今成功“引入”加拿大,怎能不引发本地人的兴趣?
先来看看加通社的记者Nono Shen第一次来到相亲角后,是如何报道所见所闻的吧:“在大温哥华公园的一角,人们正在用特殊的方式,寻找幸福的婚姻”;
“成群结队的讲中文的中年人、老年人,互相传递他们智能手机里或者钱包里掏出的照片,然后微笑着点头致意,虽然我听不懂其中内容。”
在路人的帮忙翻译下,记者得知,他们谈论的内容主要是“你的是儿子还是女儿?多少岁?在哪里上的大学?哪里工作?为什么他们仍然单身?”
记者特别强调 —— 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是“为什么ta仍然是单身”,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男女,更会被问。
相亲角有多火?风雨无阻!
加通社记者走访得知,从去年夏天开始到现在,相亲角其实一直都很火,甚至风雨无阻:光是2月第一个周末,就有30多位父母聚集在一起,而在去年人最多的时候,一场活动就能吸引100多个家长。
记者不由感叹:“原来公园还有这样的作用,让神奇的事情发生!”相亲角负责人王先生对记者说:“只要相信爱的力量,来这里一定会有收获。”
负责人还向记者展示相亲角的效果有多好:“有的父母没多久前才在相亲角认识,结果这几天他们居然通知我喝他们儿女的喜酒,这里的配对成功率很高!”
就算不为了相亲,在相亲角,还有很多华人借此机会拓宽人脉,让自己在大温的生活不再孤单。所以于情于理,这个相亲角的存在都是大有裨益的。
除了本拿比中央公园的相亲角外,此前人们还发现在温哥华Chinatown天车站、素里Surrey Central天车站、列治文Richmond Centre天车站,都有相亲角,但规模相对较小。
UBC教授:相亲角在大温出现并不意外
对于相亲角在本地主流媒体引发的热议,UBC华裔教授Yue Qian为本地人做了科普:“我对相亲角在大温出现并不意外,因为在北京、上海这些城市,相亲角司空见惯,而大温的北京上海移民又非常多。”
在Yue Qian教授看来,相亲角登陆华人比例很高的大温,是迟早的事。Yue Qian教授还指出了婚恋观里的东西差异,让本地人更好理解相亲角。
“在西方世界,婚姻是个人的事,家长一般不会参与,但在中国婚姻是家庭的事,父母参与度很高。”所以,靠父母相亲,并不代表孩子不争气、孩子依赖父母,而是一种风俗习惯。
至于相亲类的节目,在中国更是不胜枚举,比如已经热播了12年的《非诚勿扰》就是其中之一,但节目毕竟对招募男女嘉宾有严格要求、有一定门槛,但相亲角却是毫无门槛,也不用付费。
不过,对于很多华人家长认为的“孩子到了某个年龄段还没有成家,会有耻辱感”,Yue Qian教授劝导道:“既然来了加拿大,不用太上纲上线,保持轻松的心态就行。”
本地网友,怎么看待相亲角?
对于华人的这种相亲方式,本地西人也留下不少评论。
“太有爱了,我喜欢这种方式!”
“这就像在以前的路边市场,进行股票交易那样……”
“父母有兴趣,但他们的独生子女可能对这种相亲没有任何兴趣吧?”
“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像歧视……但,这真的是2023年应该做的事吗?”
“这太难以置信了,我甚至觉得有些丑陋,父母帮孩子决定另一半?难道不是让孩子们自己找吗?需要这么着急吗?”
“结婚移民,可能是个巨大的市场!”
“结婚,看来需要这种制度化干预?”
不理解归不理解,但就像UBC教授说的那样,这已经是华人流行的一种民俗,且又不会影响本地人生活,完全合法,这就足够了~况且,愿意来相亲角的父母,可真的不在少数。